第一节:保禄院长的修院一一一个弟兄的忍耐。 不多几天以后,我们由于求道心切,又怀着喜悦的心情,来到保禄院长的修院。这座修院平时有修士二百余人,我们到达的那一天,适逢该院前任院长周年忌辰,院内举行纪念活动,别处修院的修士来的很多。我特别提出这个集会,用意是想简单叙述一个弟兄,在大庭广众之下,猝然加之而不怒,忍耐良善确实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有人或者要问:你凭空插入这个楔子,不是离了本题吗?说实在话,我写这篇会谈的原意,是为重达若望院长的谈话,说明他为什么离开旷野,又怀着奇妙的谦逊,重返修院,再度隐修士的生活。但我认为这个插曲并没有离题,因为,直接了当地说,我希望通过这个事迹,使有意品赏忍耐滋味的人,从中吸取教益。 众弟兄正在坐下用饭。饭场设在一个露天的场院里,每十二人一组。这时,有一个负责端菜的弟兄动作迟了一些。保禄院长正负责招待的弟兄,来往照料,看见这种情况,当着众人的面,打了那个弟兄一言巳响亮的耳光。全场的人,连坐的最远的都听见了,背朝这面的人,也不禁回过头来看。这位弟兄的忍耐工夫实在值得钦佩,他猝然受到了这种打击,完全逆来顺受,一句话也没有说,嘴上也毫未表示有发出怨言的迹象。尤其是他的睑色,仍然那么纯朴平和一丝未变。 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感觉惊奇。不但我们两个新从叙利亚来的远客,从来没有遇见过这样的情形,就连此地屡见这种操练的长者,也莫不为之感动。最难能可贵的是,不但院长出其不意地惩罚,没有引起他感情冲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受这样难堪的侮辱,居然能无动于衷,面不改色。 第二节:若望院长的谦逊;及我们提出的问题。 就在这个修院里,我们遇见了一位年龄很大的老人,名叫若望。我认为对他的言论,以及对他超出众人的谦逊,不应默而不谈。据我所知,谦逊是他最见长的德行。谦逊自然是诸德之母,是灵性大厦的牢固基础,但在我们的生活习惯中却极少发现。正因为我们缺乏这种重要的德行,无怪乎我们达不到这些伟人的高尚境界。服从隐修纪律,坚持到老,几乎是我们办不到的一件事。刚刚背了二年服从的担子,就自命不凡,急于要寻求自由。何况在这短短二年内,我们并没有按长者的榜样,服从他们的命令。严格遵守院内规矩,只是勉勉强强,而随心所欲,有条件地服从! 我们见到老人之后,最初是惊奇他的年龄和他所受天主的恩宠;继而伏俯在地,哀求他开恩,为我们解释;为什么他独修多年,已经举世闻名,却忽然又离开旷野的自由环境,放弃这样优越的条件。他答说,独修生活的境界过高,实超出他的能力,所以又回到造就新生的学校。如能在这里遵守一切规定,达到修院所要求的完善程度,已经感觉很幸运了。他这样自谦的答复,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经我们一再敦促,他才作了以下的谈话。 第三节:若望院长的答复:他离开旷野的原因。 我退出独修生活,并不是因为我厌烦或轻视这种生活。相反,我非常尊重、爱慕、赞成这种制度。我在修院度过了三十年共同生活,然后又在旷野独居二十年,虽无显着成绩,但在中等独修士中,末被指责为落后,已甚堪自慰。可是享受了相当时期的旷野清静之后,我感觉这种生活对我失去了吸引力;每天操持物质生活的需要,为我的灵魂是一种很大的扰乱。经过比较,我认为修院生活为我更有益处。在这种制度下,道路比较平坦,更容易完成自己的志愿,且可避免谦逊所能遭受的危险。在较低的职位上保持热情,比在较高的职位上冷淡懈怠更为有益。 假使在下面的谈话中有失谦逊,或表现得过于随便,其用意是让你们得到更好的教育,请你们不要当作自我吹嘘。你们既是热诚寻求真理,我自然也不应该向你们隐蔽实情,请你们不要相信这是出于骄傲,而是出于爱德。暂时把谦逊放在一边,老老实实,直接了当地说出我的意见,我想这为你们更有好处。我相信你们不会把我的诚实看作是虚荣心,我自己也可以于心无愧,不致因掩饰真情,良心上感到不安。 第四节:若望院长在独修期间如何修德。 如果有人以旷野的寂寞自娱,以致忘却人世,那就像耶肋米亚先知所说的:“我没有愿望人间的日子,你知道”(耶17:16),我承认天主也给了我圣宠,使我处于这样的境界,或至少努力达到这样的境界。我记得,多次因天主的仁慈恩施,我被提超拔,不知是否仍在此身中。我的灵魂突然与感觉隔绝,远离物质世界,视而不免,听而不闻。神晤天主的事,完全占据了我的心灵,往往天黑了我不知道。白天是否吃过,喝过,我也不知道。到了第二天也不能确定前一天是否用过饭。 为了这个缘故,有的独修士星期六就把一星期的饭食,即十四个面包,留在一个小篮里,以便在失去知觉忘记用饭时,可以根据篮内面包的数目,恢复记忆。这种习惯还可以防止发生另一种错误。篮内的面包用完了,就表示七天已经过完,主日即将来临,可以准确无误地提醒独居者及时赶到弟兄们集会的场所,参加主日大礼。如上述超拔情况,打乱了这种计算方法,还可根据每天的体力劳动计算日期,以免发生错误。 旷野里的其它德行,我不准备多谈。我们的目的不是罗列无数德行的种类,而是检查什么是独修的终向,什么是隐修的终向。现在最好简单讲一讲决定我离开旷野的理由,因为你们已经明白表示希望知道这些原因;至于我上面提过的,旷野生活中产生的珍贵硕果,则可列为次要,略而不谈。 第五节:旷野的优点。 当旷野居住的人还很稀少时,深入到辽阔无边的地带,可以享受充份的自由;单独居住在渺无人烟的环境里,可以经常在超拔时赏到天上的乐趣。当成群结队的访问者还没有到旷野来时,我们不必操心招待的各种需要,没有后来那些无尽无休的杂务。那时,我对旷野的寂静和天神般的幸福生活,确实抱有无限的热爱和说不尽的贪恋。 后来,弟兄们到旷野居住的越来越多,往日辽阔的地带,一天天变得挤拥了。从那时起,神晤的火渐渐趋于熄灭,尤其是物质生活的种种杂务,时刻让我们操心,为我们带来无数的障碍。于是我不得不慎重考虑。与其在一个高超的制度下,由于时时忙于肉身的需要而疏忽冷淡,倒不如再回到修院,满足隐修的理想。在那里虽不能再享受从前超拔的自由,但可以毫不顾虑明天肉身的需要,完成福音的命令(玛6:34),从而得到灵魂的安慰。在高一级神晤方面所受的损失,可以从谦逊服从中得到补偿。归根到底。无论参加那一种行业,学习那一种技术,如不能学成学精,那才是人生最大的不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