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称,信仰存在于人类对天主的紧张关系中。法国主教们在 1968 年全体主教会议后发表的文件赞成这一观点。他们明确反对将信仰定义为理智对启示真理的坚持,而将其视为一种存在的坚持和生命力的表达:“长期以来,信仰一直被视为理智的坚持、恩宠的光照并得到天主圣言的支持。今天,我们回到了更符合圣经整体观念的信仰。信仰是一个人整个生命对耶稣基督的坚持。这是一种生活的行为,而不再是单纯的智力行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行为,而不再仅仅是针对理论上真理的行为……正因如此,它不会因为特定观点上的理论困难而受到威胁16”。
因此,他们认为,既然信仰是这种至关重要的张力,那么,只要这种紧张关系持续存在,无论人们相信什么,信仰都会继续存在。
这种态度背离了教会的传统。宗教的确是整个人的态度,而不仅仅是理智的态度,但信仰的行为是一个人通过理智具体做出的行为。人们不应混淆优先次序,从而混淆神学美德。信仰是人类的美德,与认识有关,而非倾向。宗教(天主教)确实包含所有三种神学美德,即信、望、爱三德,但整个的基础是信,而不是倾向或紧张,因为那是因信而有的希望(译注:望德是因着信德而来的,是基于信德的一个产物)。我并不否认宗教作为一个整体可以被视为对天主的倾向。但说宗教的本质就是这种紧张是错误的。首先,人类所有的宗教体验,都有着对上天的紧张,这包括崇拜蜣螂和金龟甲虫以及献上活人祭的人的宗教体验。其次,泰坦主义中也包含着对上天的紧张,在泰坦主义中,人类将精力转向,不是为了崇敬上主,而是为了蔑视和打败上主。事实上,这种紧张关系在撒殚的宗教经历中表现得最为明显,起初撒殚全力向天主靠拢,但目的是取代天主,而不是崇拜天主。宗教的真正本质在于臣服,其所依据的原则是在思想上承认对天主的依赖。然而,倾向或紧张焦虑所依据的原则是最初的自我定位或独立。
注解:
16. 长期以来,信德一直被表述为理智的坚持、恩宠的光照并得到天主圣言的支持。今天,我们回到了更符合整本圣经的信德理念。信德是一个人对耶稣基督的全心全意的追随。它是一种生命的行为,而不再是单纯的智力行为,是一种针对个人的行为,而不再仅仅是理论上的真理......正因如此,它不会因为特定观点上的理论困难而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