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斯枢机主教Suenens在一次采访中断言:“最重要的是,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之后,教会对公众舆论有了认可。这在教会中是相对较新的事情22”。
这很难说是准确的。枢机主教称之为什么样的公众舆论认可是“新的”事情?不可否认的是,广大教友对教会等级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早期,决定是在信徒的集会时做出的,他们使用“这是圣神和我们的意愿”这样的表达。在早期几个世纪,大量的异端邪说,如果不是公众舆论的重要表达,又是什么呢?当中世纪的平信徒发起了像鞭笞派那样的运动,或出发寻求殉道,或起来反对姘居或宣扬异端邪说的神职人员;当圣托马斯定期参加集会时,在会上,即席回答十三世纪巴黎普通民众提出的神学问题;
十七世纪,卑微的民众为支持圣母无染原罪的教义而暴动,并将那些反对这一教义的人从讲坛上拉下来;在十八世纪,关于詹森教义等问题的神学争论不仅分裂了教廷和知识分子,也分裂了无自知的群众,并蔓延到政治界23;在十九世纪,教宗无误论在无数书籍、小册子和论文中引起争论24;当时教会中难道没有公众舆论吗?再来看也许是基督教世界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精神运动,众所周知,方济各会是一个受欢迎的平信徒运动,与十三世纪所有的补赎运动一样,在神职人员参与之前就已经活跃起来;正如博尼法斯八世Boniface VIII决定在1300年宣布第一个禧年一样,因为人民要求这样做,理由是百年禧年已经成为习俗,而且实际上正在进行之中。
几个世纪以来,盛行的教区主教选举习俗更清楚地证明,人民在教会决策中确实有发言权。主教不是由人民选出的,而是由教区神职人员在人民的参与下选出的,人民为候选人的资质做担保。最后,我们不应忘记,在最近的几个世纪里,特别是在特伦多大公会议之后,平信徒团体异常兴盛;他们一部分致力于虔诚活动,一部分致力于慈善工作,并实行自治管理,因此神职人员实际上只是作为团体的仆人参与其中。
简而言之,教宗保禄在1970年3月22日的讲话中谈到“被动的平信徒”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即使考虑到主教团与信徒之间始终存在的区别,信徒始终是整个教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满了圣神,从来都不只是被动或机械地受神职人员的驱使。今天所谓的公众舆论从未停止推动整个教会,而是以一种适合教会下属部分的方式来推动它。
备注:
22. C.LD.S., 1969, 第13期, 第406页及以下.
23. 当然,在这些争论中,政治和神学是结合在一起的,尤其是在法国,但这只能说明公众舆论在宗教问题上的重要性。
24. 参见 《天主教文明》 在此期间出版的有关该问题的详尽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