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神学看来,真正信德的特点不是稳定,而是无尽探索的流动性。人们甚至说,真正的信德必须经历磨难,经受诱惑,尽可能远离安宁的状态。对信德的反对应该比比皆是,因为它们会刺激我们“不断地回顾和重新征服我们自己对基督教信息的确信13 ”。
这种动态的信德观直接源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认为信德是由对天主的情感产生的,而理智所产生的概念真理只是这种情感的可变表达。从更远的角度看,这种观点来自德国的先验哲学,这些哲学重视“形成”而非“存在”,因此更重视经年累月的无止尽的怀疑而不是确信,重视寻找而非发现。莱辛在《重复的Eine Duplik》一书中的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表达了这种心态。如果无限全能的天主给我一个选择,让我在他右手的礼物(拥有真理)和左手的礼物(寻找真理)之间做出选择,我会谦卑地祈祷:“主啊,请赐予我寻找真理的权利: 主啊,请赐予我探索真理的权利,因为拥有真理只属于祢14 ”。
这种立场的错误在于,把一种实际上是强烈骄傲的态度视为谦卑。当一个人更喜欢寻求真理而不是真理本身时,他真正喜欢的是什么?他更喜欢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的活动,而不是他的行为能力所要达到的目的。简言之,客体的价值低于主体的价值,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被采纳,这与信德是不可调和的,信德追求的是受造物对造物主的服从,并教导受造物在服从中找到自身的满足和完美。这种把探求真理看得比真理更重要的错误观点实际上是一种冷漠主义。若望-保禄二世曾这样谴责这种观点:“对真理漠不关心的另一种形式是,认为人寻求真理比发现真理更重要,理由是确定无疑的真理会被他们抛弃15”。
由此产生了一个错误,即“把尊重每个人(无论其思想如何)与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混淆了”。
备注:
13. 《官方公报》,1979 年 1 月 15-16 日。
14. 1778 年法兰克福版,第 10 页。 前一页的段落明确阐述了这个寓言的含义: “赋予一个人价值的不是他所拥有或自以为拥有的真理,而是他为获得真理而付出的真诚努力"。
15. OR.,1983 年 8 月 2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