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中世纪的偏差。
教会在中世纪经历的许多严重动荡并不是真正的危机,因为在所有这些动荡中,教会从未面临过改变其性质或解体为其他事物的危险。神职人员的道德水准低下以及对财富和权力的欲望使教会面目全非,但并没有试图改变教会的根基而攻击教会的本质。
在此,制定教会的历史保存法则是适当的,这一法则也是教会最终的辩护标准。
教会建立在道成肉身的圣言之上,也就是建立在天主圣神所启示的真理之上。她也被赋予了足够的德能,使自己的生活符合这一真理:美德总是可能的,这是信仰的教条。然而,教会只有在失去真理的情况下才会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不是在不能践行真理的情况下。旅途中的教会的行动注定不完美,同时也注定要悔改:用现代的话说,教会处于不断皈依的状态。当人性的弱点与其自身的教义发生冲突时,教会不会被摧毁(这种矛盾是旅途中的教会的固有状态);但当腐败达到腐蚀教义的程度,在理论上又宣扬实践中已存在的腐败时,教会就会被摧毁。
因此,教会在中世纪与扰乱她的各种运动进行了斗争,但只是在例如神贫的操练变成了贫穷的神学,使教会完全丧失了拥有任何世俗物品的资格时,才对其加以谴责。出于同样的原因,十一世纪改革所大力打击的教士道德败坏现象并不是一场真正的危机。
与凯撒的国冲突也不是危机,尽管教会正试图摆脱教士婚姻和主教政治统治所隐含的封建奴役。13 世纪的天主教徒运动和阿尔比根运动,以及弗拉蒂切利的进一步发展,也不是真正的危机。这些运动源于巨大的情感泛滥,并与经济和政治运动相结合,很少被转化为投机模式。4当它们被转化时,例如在预示着回归宗徒时代的简朴的回转学说中,或在圣职层面上所有信徒平等的神话中,或在圣子时代之后的圣神第三时代的神学中,这些教义的偏差发现等级制教会已经准备好并能够行使其教导和纠正的职责,在这一过程中,它经常得到维系社会结构的世俗权力的帮助。信仰的真理受到了争议,但并没有受到破坏,教会的教导职能并没有停止运作。
译者注:
4. 天主教徒的情况并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