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这是一个问题,看看路德的教义如何不能被纳入天主教体系的广泛范围,以及路德的攻击如何使整个天主教体系受到质疑,他的质疑不是这个或那个推论出来的必然结果。
路德教拒绝天主教的第一原则,因此在神学上是无可辩驳的。在面对路德宗时,天主教的辩护发现自己处于圣托马斯简明扼要地概述的位置:10天主教的辩护可以解决对手反对的意见,但不能让对手满意,因为圣托马斯拒绝了驳倒他的论点所依据的原则。因为路德不仅仅是拒绝天主教教义中的这一条或那一条(当然他也是这么做的),而是拒绝所有这些教义所依据的原则,即教会的神圣权威。圣经和传统之所以成为信徒的权威,因为教会拥有它们;教会拥有的不仅仅是物质上或文字上的,而且还拥有它们的意义,这是教会在历史上一点一点揭示出来的。
另一方面,路德将《圣经》及其意义交到了信徒个人的手中,拒绝教会的任何中介作用,将一切都托付给个人的私见,并以高于一切的直接感受取代了机构的权威。良知脱离了教会的教导,个人的印象,尤其是生动的、不可抗拒的印象,被置于任何其他规则之上,并被认为既确立了信仰的权利,也确立了宣扬信仰的权利。古代的 "庇隆主义"对哲学知识的影响,新教的 "庇隆主义"对宗教知识的影响。
(译注: 庇隆主义,由阿根廷前总统胡安·庇隆(Juan Perón)提出,主张 “政治主权、经济独立、社会正义” 庇隆主义的核心是 “第三种立场学说”,即在国际政治中保持对美国和苏联的等距离,不偏向任何一方。庇隆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是宗派主义,而他的第三种立场则是寻求意识形态上的平衡,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教会是以永生真神耶稣基督为头的身体,是借着祂的圣神在历史上和道德上的延续,却被剥夺了其固有的权威,而个人印象的活力却被称为 "信仰",并被宣布为恩典的直接恩赐。这种个人良知的至高无上取消了所有信仰条款的基础,因为这些条款的成立与否取决于个人良知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因此,作为天主教支撑原则的神圣权威被消灭了,信仰的教条也随之消失:保证这些教条的不再是教会的神圣权威,而是个人的主观印象。
因此,如果异端在于认为真理已经被揭示,而不是基于它已经被揭示的权威,而是因为它符合主观的感知,那么我们可以说,在路德教中,当神圣的话语只有接受个人信念的形式它才会被接受,信仰的整个概念都被转换成了异端的概念。路德派认为,不是事物需要认同,而是同意才能赋予事物价值。如果这样,按照内在逻辑,这种对作为神学原则的神圣权威的批判变成了对作为哲学原则的理性权威的批判,那么,这不仅是先验的预料,而且在德国思想的历史发展中也得到了后验的证实,一直到完备形式的内在理性主义。
译注:
7. 基督徒之名应同样适用于一个群体和另一个群体。没有任何一种弹性可以延伸到如此之远,引自 F. Ruffini, La vita religiosa di A. Manzoni,
Bari。1931 年, Vol. L p.416。。
8.「上主实在在这地方,我竟不知道。」。《创世纪》28:16
9. 埃利斯的皮龙(Pyrrhon of Elis,约公元前 365-275 年),怀疑论者的创始人,他认为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10. 《神学总论》第1章第1节第8段。